高考前后,總有一些考生會出現心理問題,特別是考前焦慮比較突出。其實焦慮每一個人都出現過,為什么在高考前如此突出呢?經過分析不難發現,造成考前緊張有很多因素,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幾種:
一、社會因素應試教育是學生產生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,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,大量的作業、習題使學生難以承受,排名次、爭高低,使學生們整天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,難免出現心理問題。
經濟狀況與教育水平的不平衡是造成心理緊張的另一重要原因。
二、家庭原因父母的心態對孩子的一生極為重要,許多家長會把他們沒有機會享受高等教育的心態轉嫁到孩子身上,孩子承擔著自己與父母的雙重希望。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,父母往往擔心孩子受委屈,不斷滿足子女的要求,許多家庭并不富裕,可是為了孩子上大學傾囊而出,使學生背上沉重的思想負擔,感到如不好好學習就對不起父母。家庭缺少對孩子的人格素質、適應能力、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培養與訓練,一旦出現困擾,較易出現心理問題。
三、個人原因有些考生膽小、依賴、易嫉妒、易記仇、固執、偏激等,這些人中出現考前緊張焦慮的偏多。這是因為其社會適應能力差,處事應變能力不足,獨立思考能力弱,難以很好地適應考試過程,更不易接受失敗的結果。就個體而言,人的能力是有差異的,當自己的能力與報考志向、父母的希望相距甚遠時,易出現緊張、焦慮或其他心理問題。
考前緊張狀態一般表現為失眠、多夢、早醒;注意力不集中,腦子一片空白,常常發呆;心慌、出汗、疲乏無力;學習效率下降,頭暈;心煩、坐立不安,想學習又定不下心來;少食或暴飲暴食;心情壓抑,或出現反復無目的思考;不切實際地大發議論,以掩飾內心的不安;情緒不穩定,常為小事而大怒,妨礙人際交往;過分擔心害怕,自信心不強,自暴自棄;放任自流,無進取心;嚴重者可沖動傷人、自傷、自殺、出走不歸,甚至出現幻覺、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。
預防與治療應分為以下幾個方面:學校既教知識又育人,培養學生的人格素質,不斷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,特別是教會他們應對失敗,戰勝自我。
調整人們對高考的態度,不要將每年的高考演變為“考試節”,以平常心對待,減少學生的壓力。
調整家長的態度,注意言語表達,不要過分嘮叨,應以鼓勵為主。心態上應內緊外松,不使學生感到父母比自己還緊張,為學生安排好作息時間,避免疲勞作戰。
學生自己應生活規律、勞逸結合,考前1~3天應處于放松狀態,要相信自己的實力;不攀不比,以最好的狀態盡力而為,樹立信心,放下包袱,輕裝上陣;做好兩手準備,認真評價自己的優劣與不足。